查看原文
其他

【高温下的坚守】烈日下的庄稼老夫妻,最累最苦莫过于搬运和脱粒玉米

2017-07-31 开州新闻社


连续高温天气,加快了玉米的成熟,为在下雨前将3亩多玉米收回家,这段时间,临江镇龙桥村村民谭成德忙得不可开交。7月28日,记者来到谭成德家,和他一起掰玉米、运玉米,体验农民在高温下的劳作,感受他们的艰辛和不易。

每天掰1亩地的玉米

当天早上7点不到,66岁的谭成德和妻子趁太阳还没有升起,便背着背篓来到离家500多米远的玉米地里,开始了一天的劳作。


“天气预报说明后天可能有雨,我们今天要把这块地的玉米全部收回去。”谭成德一边掰玉米,一边与妻子商议全天的活路。


虽然太阳还没有升起,但由于比人还高的玉米秆密不透风,地里还是十分闷热。记者背着背篓,刚钻进玉米地,汗水就冒了出来。



“玉米这季是我们最累最苦的时候。”谭成德告诉记者,玉米不能机器耕种和收割,从种到收全靠人工,比栽秧打谷还要辛苦。


掰玉米看似简单,但要背着背篓,从玉米秆里将一个个玉米掰出来,其实并不容易。边缘有小刺的玉米叶从记者脸上、手上划过,瞬间留下一道道伤痕,在汗水的浸透下越发疼痛。



随着背篓里的玉米越来越多,记者感觉到有些吃力,衣服早已被汗水湿透。


“我们背回去了又来。”看到记者体力有些吃不消了,谭成德决定先背一些玉米回去。



此时,金灿灿的阳光照耀着大地。谭成德背着重达六七十斤的玉米走回家,显得十分轻松,而记者途中休息了好几次。


谭成德告诉记者,他和老伴每天要掰一亩地的玉米,要背七八十背篓,要走几十个来回……

吃冷稀饭解渴降温

“把早饭吃了再出去。”由于出门早,谭成德和妻子都还没有吃早饭,他们决定在运玉米回家的间隙先填饱肚子。



记者看到,早饭就是一大盆稀饭和一碗泡菜,谭成德夫妻俩却吃得津津有味。


“这个天这么热,只有喝点稀饭、吃点泡菜才爽口。”谭成德说,稀饭是头天晚上煮好的,放了一夜有些酸味,吃起来更解渴。



“这段时间忙,吃饭就没有讲究。”谭成德的妻子说,掰玉米回家顺便吃点稀饭,既饱肚子还能解渴,关键是不耽搁时间。


谭成德和妻子每次背玉米回家,都会吃上几大口稀饭,稍作休息后再出去。一个上午下来,一大盆稀饭已经见底了。



“我们农村不像城里,热起来了还有藿香正气液,又有清热冲剂,我们吃稀饭就解决问题了。”谭成德说,这段时间忙,早晚两顿饭都是随便对付,只有等到晚上不忙了,才会炒上两个菜喝点小酒,算是对自己劳作一天的犒劳。


2000斤玉米手动脱粒


上午11点,玉米地里已经接近40℃,记者感觉如同火烤。背上最后一背篓玉米回家,谭成德结束了上午的劳作。



“这个天太热了,不能在外面干了,下午就在家脱粒、晒玉米。”谭成德说,他们要等到下午五六点才出门,今晚还要加夜班,才能把剩下的玉米掰完。



为了节省成本,3亩地近2000斤玉米,谭成德都手动脱粒“先用锥子戳开一条口子,这样就好脱粒了。”


给玉米脱粒要靠手掌与玉米的摩擦,没过多久,记者就感觉到手被摩擦得火辣辣的,有的地方还起了水泡。



“你用胶鞋摩擦,不然你这个手受不了。”谭成德找来一根长板凳放倒,在板凳腿上套上旧胶鞋,开始教记者用胶鞋脱粒。


下午3点,室外温度超过40℃,地坝上热浪滚滚,谭成德要将脱下来的玉米粒晒到地坝,每隔半小时还要翻晒一次,所以他出去一次,身上的衣服就会被汗水浸湿一次。



“给玉米脱粒不比掰玉米轻松哟!”记者说。


“还是要比掰玉米轻松些,毕竟在家还有阴凉的地方。”谭成德说,干农活样样都不轻松,他们做了几十年已经习惯了,现在儿女们不让种庄稼,但他们闲不下来。


记者 郭小勇/文 田浩/图
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